时间: 2024-09-16 13:45:07 | 作者: 工业模具
“十二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省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经济转型的爬坡过坎时期。目前,我省传统产业和新兴起的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发展环境和政策措施相对滞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地需要快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式,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架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产业体系整体优化提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解决产业体系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产业变革大势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是实现经济保持中快速地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根本保障。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指导意见》(发改产业〔2016〕934号)、《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建议》(湘发〔2016〕10号)、《湖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扩大有效供给和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聚焦重点,突出特色,瞄准供给矛盾突出、带动力强的重点行业,集中力量破解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难题,着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着力推进服务业专业化、品质化,积极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大力提升传统产业,做强做优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把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结构优化、产业融合、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基础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创新驱动。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源链,加强技术创新、精品创造、品牌创建和标准创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发展模式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主导。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在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战略引导和服务推动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调整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和重点,引导全社会投资,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
——坚持绿色低碳。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全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投入低、消耗少、污染轻、产出高、效益好的产业体系和生产方式,推动资源利用向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层次地融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强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新兴起的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和军民融合,不断的提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效率。
——坚持改革开放。强化改革引领,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深化对外开放,更看重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和层次。
到2020年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成效,努力形成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56万亿元,年均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1万亿元,年均增长10.5%左右,占GDP比重达到48%以上。
——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明显提升。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若干新兴领域产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跻身行业前列,有色、钢铁、食品等传统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
——产业体系加快优化。大力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层次地融合,三次产业体系趋于合理。努力培育一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骨干企业,形成大集团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推动产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
——绿色发展慢慢地加强。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0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8%、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工业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率达到75%。
把握科技革命的新趋势,以高新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契机,推动具备比较好产业基础、较强技术支撑、发展的潜在能力大、带动力强的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住宅产业化等新兴起的产业,通过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推进产业化,全方面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到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左右,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升智能化水平,塑造湖南装备制造“新形象”。
发展重点: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核心部件制造与系统集成能力,推进高端装备重点领域的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打造湖南制造“新名片”。逐步提升先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电工电器及新能源装备等领域一马当先的优势,加快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和工程化应用,实现高速动车组产业化突破,加快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检验测试能力建设,推进新型高端工程机械研发和产业化,提高电工电器及新能源装备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推广,进一步发挥全球影响和引领作用。增强机器人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装备、农业机械等领域竞争能力。大力加强激光陀螺、北斗应用等军民融合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用。积极引入全世界创新资源,着力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体系,大力加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系统建设,推进智能制造上台阶,提升绿色制造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企业中的普及、应用及产业化。打造国际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到2020年,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湖南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为契机,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实现做大做强。大力推进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建设,加快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产品和装备研发制造,加快信息通信设施、智能制造信息设备、移动互联网等重要信息系统软硬件国产化替代步伐。加快发展导航、工控等特色集成电路芯片,以IGBT、碳化硅(SiC)器件等为主的电子器件,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产业。快速推进移动网络应用软件、数据库软件、中间件等软件开发和集成应用。积极发展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平板电脑、数字家庭终端等高端整机和专业终端设备,带动新型显示器件、玻璃触控面板等电子基础配套产业和软件业发展。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研发技术和成果转移扩散,以人才密集、产业配套为基础,加快推进长株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三)生物产业。到2020年,主要经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促进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十强。
发展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疗、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产业领域,充分的发挥我省医药研发、生物技术和生物资源优势,把握生命科学以及生物技术发展新趋势,以基因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契机,推动医疗向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发展,加快生物育种向高效精准育种升级,促进生物工艺和产品在更广泛领域的替代应用。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省内重点企业,加快干细胞技术及治疗产品、基因治疗药物、多肽类药物和高端血液制品等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化学药物创新和高端制剂开发,加速特色创新中药研发,推动中药产品的标准化发展。利用基因测序、影像、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产前胎儿罕见病筛查、肿瘤、遗传性疾病等方面精准预防、诊断和治疗。把握智能、网络、标准化的新趋势,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智能诊疗ECO。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大力推动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创新,促进高端医疗设施产业集聚发展。发展专业化诊疗机构,培育符合国际规范的液体活检、基因诊疗、细胞治疗服务机构,增强生物技术对消费的人专业化服务能力。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研制推广一批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创制一批新型农业生物制剂。全方面提升生物产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育壮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知名品牌,推动生物产业链条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四)新材料。到2020年,主要经营业务收入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产业集聚、上下游产业协同的新材料产业体系。
发展重点:充分的利用我省新材料科研和有色金属特色资源等优势,围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加大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等6大重点领域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培育发展3D打印金属、高分子尼龙和陶瓷粉末材料,加强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发,加快建立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支持重大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推广,优化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环境。推动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作。加强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在航空钛材、碳纤维复合材料、核电用钢等领域开展协同应用试点示范,搭建协同应用平台。加强重点新材料标准制定,推动老旧标准修订,强化现有标准推广应用。支持建立专业化的特色资源新材料回收利用基地,加强特色资源新材料可持续发展。
(五)节能环保。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基本建立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集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工程建设、运营服务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发展重点:适应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优势产业领域,大幅度提升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打造中西部重要的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服务创新基地。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燃烧节能、余热利用和工业节电三个领域,发布产品能效标准和节能产品推广目录,完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和应用水平,推动节能服务模式创新,推动节能服务企业规模化、网络化经营,提高节能服务规范化水平。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围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集中突破工业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批关键治理技术,强化先进环保装备制造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在线环境监测与新型环保产品研发,大力创新环保服务模式,突出发展环保服务业。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动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开发、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废弃物新品种回收利用,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壮大。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创建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生态产业园区。
(六)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到2020年,全省创建5个以上住宅产业化示范城市,市州中心城市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长株潭地区达到50%以上;全省住宅产业化产能达到4000万平方米/年,培育一批住宅产业化研发、装备、设计、生产、施工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实现住宅部品部件规模工业产值年增20%以上,打造住宅产业化千亿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以推进节能节材、绿色低碳的装配式建筑为目标,以加快发展工业化部品部件生产制造为重点,以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为突破口,逐步向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共建筑、市政工程等领域推进,切实推动建筑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设计标准化、构件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加快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结构体系,非砌筑类型的建筑内/外墙板、新型绿色建材、建筑装饰制品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住宅产业化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推进部品部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支持一批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加快发展,引导施工企业、部品部件企业和传统建材企业建立协作机制。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加快全省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到2020年实现各市州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全覆盖,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住宅产业化集群。
推动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有色、钢铁、石化、建材、汽车、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强化创新、智能改造、优化结构、延伸产业链,促进技术、产品、品牌、效益提升,进一步巩固扩大竞争优势。
(一)有色金属。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00亿元,十种有色金属年产量350万吨左右,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提高到60%左右,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达到50%,规模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18%。
发展重点:围绕加快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有色金属强省,建设富有湖南特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有色金属产业链目标,加强技术创新、精深加工、节能环保,着力优化提升铅锌,做大铜和稀有金属,做强稀土、钨、铝和钛精深加工,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积极引导过剩产能和不具备竞争力的产能主动退出。加快推进水口山铜冶炼项目,建成具有比较强竞争优势的铜冶炼加工基地。提高铅锌高端合金比重,提升铅锌冶炼有价元素综合回收和再生利用水平。以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为依托,充分发挥锑、铟、铋、铍等特色小金属生产技术和资源优势,推动特色小金属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优化稀土冶炼分离能力,加强功能材料与器件产业链布局,培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稀土企业集团。加强高强度高性能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用铝和钛合金材料开发,做大做强中高端铝材、钛材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清水塘等城区老工业区冶炼企业搬迁改造步伐,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
(二)钢铁产业。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500亿元,粗钢产能控制在2200万吨,铁合金产能控制在200万吨,吨钢综合能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发展重点:以优化品种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深化内部改革、推动兼并重组等为重点,严控新增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支持钢铁企业实现脱困发展。推动钢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以满足市场为导向,增加特种钢、优质钢等中高端产品供给,扩大特色产品和深加工产品规模,加快发展钢结构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企业实施节能环保改造升级,开展环保、节能对标活动,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促进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合作,扩大钢材应用领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社会保障,做好职工安置。充分发挥锰资源和锰金属冶炼加工技术优势,加快开发高性能软磁铁氧体、多元锰酸锂、高品质电解金属锰等新材料。鼓励钢铁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盘活省内存量资源,进一步拓宽海内外市场。
(三)石化产业。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规模石化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18%。
发展重点:坚持炼化一体化、产业园区化、资源循环化,大力发展石油炼制及炼化一体化中下游产业,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现代煤化工、盐化工等产业,实现石化产业发展的新跨越。依托长岭炼化、巴陵石化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1500万吨炼化一体化和100万吨芳烃项目、350万吨化工型炼油改扩建项目建设,在推进油品升级的同时,积极发展芳烃、聚丙烯等新产品。加快发展高端涂料、汽车轮胎等精细化工,改造提升聚乙烯、烧碱等基础盐化工,调整优化尿素为主导的煤化工。加快调整优化石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长株潭老工业区化工企业向化工专业园区搬迁转移,促进大湘西地区特色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岳阳绿色化工产业园、以盐化工为特色的衡阳松木经开区、以氟化学为特色的郴州氟化工产业园等化工产业集聚区,努力形成一批创新引领、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发展的石化化工产业集群。
(四)建材产业。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建材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绿色建材产品比重稳步提高,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发展重点:推动整合重组,发展精深加工,强化综合利用,优化产业布局,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做大绿色、环保、节能建材产业规模。推动骨干水泥企业区域性整合,加快发展特种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部件化制品,改造城市周边水泥熟料线,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产业废弃物示范线建设。积极发展光伏玻璃、电子信息玻璃、汽车玻璃等新型功能玻璃和高附加值玻璃深加工产业,提高优质平板玻璃比重。推动墙体材料产品向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轻质高强方向发展,推进建筑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等为原料的墙体材料产品。积极发展建筑卫生陶瓷新产品,加快发展新型节能耐火材料,提高中高端产品比重。支持企业开展清洁能源开发替代、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深加工等转型升级改造。
(五)汽车产业。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生产能力达到250万辆,省产零部件配套率达到50%以上。
发展重点:大力实施整车带动战略,深化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着力提升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提高汽车产业规模和品质档次,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巩固提升传统汽车制造基础,加快发展轿车、越野车、载货车、客车等中高端整车制造,配套发展发动机、变速箱、离合器、驱动桥等关键零部件。依托整车制造企业布局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鼓励零部件企业进入跨国汽车公司全球采购体系。加快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材料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支持“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研发应用,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形成一批较强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长株潭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在公交等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支持汽车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协作开发智能网联汽车。
(六)食品产业。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推动食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树品牌,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促进我省加快成为食品产业强省。
发展重点:顺应消费升级和绿色安全要求,以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保障食品安全为目标,推进现代先进加工技术应用,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食品品牌。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重点发展畜禽肉类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果蔬罐头加工、精制茶加工等4个具有优势的行业,培育发展水产品加工、方便食品、调味品、软饮料、酿酒等5个具有前景的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适应消费升级为着力点,大力开展以增加品种、提升质量、优化工艺、更新装备、清洁生产和两化融合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鼓励兼并重组,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行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加强产品创新和品牌升级。鼓励企业建立无公害原料基地,形成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推进加工、配套和营销网络一体化布局,加快建设辐射中部市场的区域性生产基地。
围绕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精细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一)现代金融。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地方金融机构总资产、直接融资规模、保险业保费收入、金融业税收分别比2015年末翻一番,金融业各项主要指标进入中部地区前列。
发展重点:壮大地方金融市场主体,加快提升各类金融机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支持设立民营银行、保险法人机构、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推动长沙建成以科技金融、文化金融为核心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发展区域金融要素交易市场,加快发展全省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加快发展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金融中介服务。强化资本市场建设,加快完善以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体系,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融资,推动险资入湘,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组建融资担保集团,建立代偿补偿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开展金融扶贫专项行动,推进“一县两行”建设,完成农村信用社改制,基本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完善地方国有金融企业管理体制,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科技与金融融合,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探索发展绿色金融。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完善金融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引进金融人才,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推动金融风险防控全覆盖,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现代物流。到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比2015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培育形成20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成2-3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增强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保障能力。
发展重点:围绕建设长江经济带物流中心,加大港口、铁路、干线公路、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建设与制造业企业紧密配套、有效衔接的仓储配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在全省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物流基地。加快发展电商物流,构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吸引电商、快递和零担物流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入驻区域性仓储共同配送基地。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加快构建适应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医药流通特点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基地。积极推进长沙、衡阳、湘潭、岳阳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郴州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保税监管场所等保税物流体系建设。依托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重点推动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等有使用价值废弃物的回收物流发展。
(三)研发设计等服务。形成1-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1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基本形成市场化机制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发展重点: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应用研究和实验中试活动,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支持技术交易机构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大力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商务咨询企业积极开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咨询服务,以及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完善产品“三包”制度,推动发展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等售后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大力开发人才代理、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等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进一步拓展终身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平台,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四)旅游产业。到2020年,旅游业总收入超过9000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左右,从旅游资源大省迈入旅游经济强省,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发展重点:围绕优化区域旅游发展布局,重点推进长株潭都市休闲、张家界国际生态旅游、环洞庭湖湖泊度假、韶山红色经典等十二个旅游功能区建设。围绕促进全域旅游,建设一批旅游精品,重点打造三大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十大水上旅游产品,提升十大生态旅游景区,推进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十大古镇古村群落,培育十大新业态旅游产品。围绕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旅游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商品、文化演艺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围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抓好全省旅游交通断头路和瓶颈路的分批改造,优先支持武陵山、罗霄山贫困片区重点景区及乡村旅游点通景公路建设。加强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自驾车(房车)营地以及停车场的建设,推进咨询网点信息化,完善旅游咨询、投诉、集散等旅游公共服务。
(五)文化产业。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年均增速不低于12%,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围绕巩固“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等文化品牌,加强影视系统软硬件建设,提升影视节目和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期产品开发。充分利用湖南卫视的品牌和资源优势,着力推进芒果TV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马栏山视频产业园,聚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突出视频内容生产和传播特色,力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频谷”。支持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整合纸质媒介、移动平台、网络平台等资源,扩大弘扬湖南历史文化、反映社会发展趋势、体现学术前沿成果的精品图书出版。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产品开发,开拓网络休闲游戏、手机游戏和家庭视频游戏市场,培育动漫游戏知名品牌。发挥中南传媒、芒果传媒、湖南出版、湖南演艺等品牌优势,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积极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办好金鹰电视艺术节、湖南艺术节、湖南(长沙)国际收藏产业博览会、湖湘动漫月、湖南文物(国际)博览会等重大文化节庆会展活动。推进湖南文化“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主动对接和融入国家文化交流战略。
(六)健康养老。到2020年,产业总值达5000亿元以上,建设全国重要健康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围绕居民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完善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医院,积极支持社会办医,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等第三方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模式,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将医疗、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城乡社区和养老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加快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及产品,丰富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种类。加快建立以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基地为龙头、市州为枢纽、有条件的县市区为支撑的三级医养结合发展体系。积极发展饮食、运动、医药、环境、文化、美容等各类形式的养生保健服务。大力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城乡文体广场工程、城市社区体育户外广场工程,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体育健身产业,开发体育健身保健器材。
加强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战略的互动衔接,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尊重规律、分类推进,环保优先、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各区域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强化区域分工合作,统筹推进“一核三极四带”区域产业联动发展、错位发展,提高资源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形成区域优势充分发挥、要素配置合理有效、资源环境友好协调、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长株潭核心增长极产业布局。依托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国家级湘江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长沙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机械、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移动互联网、基础电子)、新材料、生物(精准医疗、高端医疗设备、生物农业)、节能环保、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株洲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先进硬质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自主可控计算机)、现代物流(铁路物流)等产业。湘潭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工电器及新能源装备、海工装备)、汽车(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金属新材料)、食品、现代物流(商贸物流)等产业。
(二)岳阳、郴州、怀化增长极产业布局。岳阳市,立足湖区资源、航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食品、住宅产业化、现代物流(港口物流)等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石化、能源、食品基地和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郴州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融入珠三角,重点发展有色金属(铅锌铋银)、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储能新材料、高端石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信终端设备及配套)、住宅产业化、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服务业等产业,建设中部地区产业承接重要平台、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和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怀化市,立足区域通枢纽和生态优势,深化与桂、黔、渝、鄂五省边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合作,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现代物流(边贸物流)、健康养老(养老养生)、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辐射大西南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健康养老养生产业重点示范地区、绿色经济样板区。
(三)京广、环洞庭湖、沪昆、张吉怀经济带产业布局。京广高铁经济带,立足南北贯通的交通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京津冀、珠三角互动衔接,增强资金、技术、人才吸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成为重要的要素集聚区、产业集群带。衡阳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精密模具)、有色金属(铜精深加工)、新材料(核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工业物流)等产业。环洞庭湖经济带,以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切入点,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打造长江中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常德市重点发展食品、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机)、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储能新材料)、文化旅游等产业。益阳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船舶)、新材料(稀土材料)、中药现代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线路板)、现代物流(农产品物流)等产业。沪昆高铁经济带,加强与长三角、东盟地区产业间联系,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带。娄底市重点发展新材料(精品钢材、特种陶瓷)、高端装备制造(农机装备)、建材、现代物流(商贸物流)等产业。邵阳市重点发展特色轻工(发制品、五金工具、箱包鞋具)、建材、食品、医药等产业。永州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条码技术装备)、特色农产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信息产品)、新材料(稀土材料)等产业。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缩小发展差距,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张家界重点发展旅游及旅游产品加工、健康养老、会展会议业等产业,湘西自治州重点发展旅游、食品、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产业。
(一)推动产业链建设的突破。按照产业链建设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加快推进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产业等产业“建链”,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和市场资源,深度参与和融入全球产业链。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住宅产业化等产业“补链”,填补产业技术、关键产品和区域布局等缺失环节,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加快推进有色、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产业“强链”,立足产业技术和特色优势,加快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全面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
(二)推动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突破。以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和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多层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建新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改革科技成果处置管理方式,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动力。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推进 “双创”示范基地和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促进“双创”的政策体系,形成全社会支持“双创”的良好氛围。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普惠性政策支持体系,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三)推动产业融合的突破。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主攻智能制造,支持建设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支持“工业云”平台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新业态。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支持有条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向具备系统集成、设备总成、工程总承包能力的提供商转型,由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运营管理等领域延伸,积极发展智能家居服务、互联网+服务等服务业新模式,促进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四)推动品牌建设的突破。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加快质量湖南建设,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加强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努力争创名品、名企、名牌,打造一批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培育壮大一批标志性领军企业,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知名品牌。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工业标准体系,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新兴产业标准的研制和传统产业标准的修订。加快服务业标准化步伐,着眼服务业的提质增效,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大服务标准制定实施力度。支持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实施,鼓励企业将发明专利转化为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
(五)推动产业集聚的突破。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发展高新化的总体要求,推动园区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全面转型升级。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制订发布全省产业园区主导产业指导目录,实施园区产业倍增计划,积极推进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创建,实现产业园区建设的差异性和错位发展。强化园区内外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布局和无缝对接,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升级。鼓励园区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创新服务机构和公共平台,建立健全园区公共服务支撑体系,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促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活力更加强劲、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更加鲜明,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园区建设。到2020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
(六)推动对外合作的突破。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力度,鼓励技术引进和合作研发,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外资企业来湘投资兴业、建设区域总部,支持跨国公司设立研发、结算、数据、采购中心,加大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强项目谋划,积极开展与巴西、尼日利亚、俄罗斯、东南亚、中亚、南美、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合作,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拓展海外市场。支持有实力、有条件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承揽国际工程项目,跨国兼并收购重点企业。推动企业在境外建设合作园区,建设一批国际合作创新中心,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和产业化项目。
(一)加强制度供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完善市场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完善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基本公共服务清单、责任清单、投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和涉企收费项目清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厘清政府职能边界,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整合已有政策工具,加强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积极研究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政策,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加强社会保障衔接。继续完善重大工程跟踪服务机制,健全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创新政企互动机制。
(二)加强要素保障。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宜居环境,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项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流动和集聚。推进建立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支持力度。优先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用地需求,实行差别化用地政策,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降度易、人工、税负、社会保险、财务、生产要素、物流等成本。加强煤电油运等要素科学配置,吸引高端要素集聚。
(三)加强规划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责任感、紧迫感,强化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组织协调重大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省直有关部门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不断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